耶路撒冷综合症(Jerusalem Syndrome)
是一种由于访问耶路撒冷城而触发的精神现象,包括一些宗教主题的激烈的思想困扰、错觉或其他类似精神病的体验。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宗教或教派,犹太人和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都受到影响。耶路撒冷综合症并不存在普遍的表现,不过产生这种现象的患者先前并无精神病的任何征兆,只是在到达耶路撒冷后才开始发病。而几周后, 或者离开耶路撒冷后就彻底痊愈。大多数耶路撒冷综合症患者都是无害的。耶路撒冷综合症是一组心理现象,涉及到访问耶路撒冷市引发的以宗教为主题的强迫观念、妄想或其他类似精神病的经历。它不是单一宗教或教派所特有的,而是影响了许多不同背景的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它未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或《国际疾病分类》中列为公认的疾病。
最广为人知的,虽然不是最普遍的耶路撒冷综合症的表现是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个以前看起来很平衡并且没有任何精神病理学迹象的人在到达耶路撒冷后变得精神病。这种精神病的特点是强烈的宗教主题,通常在几周后或从该地区移出后完全康复。耶路撒冷综合症的宗教焦点将其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例如佛罗伦萨的司汤达综合症或巴黎的巴黎综合症。
在 2000 年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Bar-El 等人。声称已经确定并描述了一种特定的综合症,这种综合症出现在以前没有精神病史的游客身上。然而,这一说法受到 M. Kalian 和 E. Witztum 的质疑。 Kalian 和 Witztum 强调,几乎所有表现出上述行为的游客在抵达耶路撒冷之前都患有精神病。他们进一步指出,在一小部分据称在抵达耶路撒冷后表现出自发性精神病的游客中,Bar-El 等人。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表明游客在抵达该市之前身体状况良好。
2010 年在特拉维夫自称是弥赛亚的人
历史
耶路撒冷的视图
耶路撒冷综合症以前被认为是一种歇斯底里症,被称为“fièvre Jérusalemienne”。 1930 年代,耶路撒冷精神病学家 Heinz Herman 首次在临床上描述了它,他是以色列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这些行为是否特别来自访问耶路撒冷存在争议,因为在麦加和罗马等其他具有宗教和历史重要性的地方也发现了类似的行为(见司汤达综合症)。众所周知,这种综合征的病例在中世纪已经观察到,因为它在 Felix Fabri 的行程和 Margery Kempe 的传记中有所描述。在 19 世纪访问耶路撒冷的大量文献中描述了其他案例。
巴-埃尔等人。建议在 2000 年临近时,大量原本正常的游客可能会受到他们在耶路撒冷的存在和千禧年的宗教意义的影响,导致耶路撒冷综合征住院人数大幅增加。尽管随着 2000 年前往耶路撒冷的旅游总量的增加,游客住院人数略有增加,但令人担忧的耶路撒冷综合症流行病从未成为现实。
类型
典型的耶路撒冷综合症,即访问耶路撒冷似乎引发强烈的宗教精神病,并在离开后或离开时迅速消退,一直是医学文献中争论的主题。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耶路撒冷综合征的这种定义是否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病形式,或者仅仅是对以前存在的、以色列医疗当局没有发现的精神病的重新表达。
对此,Bar-El 等人。将该综合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以反映访问耶路撒冷与不寻常或与精神病相关的思维过程之间的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然而,Kalian 和 Witztum 反对,称 Bar-El 等人。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所提供的详细类型学和预后是合理的,并且这些类型实际上似乎是不相关的,而不是综合征的不同方面。
第一类
耶路撒冷综合症强加于以前的精神病。这是指在访问耶路撒冷之前已经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的个人。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他们通常会前往这座城市,通常心中有一个目标或使命,他们认为这些目标或使命需要在抵达时或逗留期间完成。例如,受影响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宗教人物,或者可能受到重要的宗教观念或概念的影响(例如导致弥赛亚的到来或基督的第二次降临)。
第二类
耶路撒冷综合症叠加在特殊的想法之上并被特殊的想法复杂化。这不一定以精神疾病的形式出现,而可能只是对耶路撒冷的重要性的文化异常痴迷,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具有特殊精神信仰的小型宗教团体的一部分。
第三类
耶路撒冷综合症是一种离散形式,与以前的精神疾病无关。这描述了最有名的类型,即以前精神平衡的人在抵达耶路撒冷后变得精神病。它可能包括一种偏执的信念,即某个机构在追随个人,通过中毒和药物治疗导致他们出现精神病症状。
巴-埃尔等人。在 13 年的时间里报告了 42 起此类病例,但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无法真正确认这种情况是暂时的。
患病率
在 13 年(1980 年至 1993 年)期间,对耶路撒冷 Kfar Shaul 心理健康中心的入院情况进行了分析,据报道,有 1,200 名患有严重的以耶路撒冷为主题的精神问题的游客被转诊至该诊所。其中,470人入院。平均每年会看到 100 名这样的游客,其中 40 人需要住院。每年约有三百五十万游客访问耶路撒冷。 Kalian 和 Witztum 指出,作为访问这座城市的游客总数的一部分,这与任何其他城市没有显著差异。
在流行文化中
在 X 档案(第 3 季第 11 集“启示录”)(1995 年发行)中,肇事者在访问耶路撒冷后被描述为患有“耶路撒冷综合症”。他回到美国并继续杀害一名患有烙印的迹象。
在辛普森一家的剧集“The Greatest Story Ever D'ohed”中,荷马在与家人和一个来自斯普林菲尔德的旅行团访问以色列时患上了耶路撒冷综合症。疾病及其对他的影响成为这一集情节的核心要素。最终,旅行团的大多数成员都克服了耶路撒冷综合症,每个人都宣称他/她是弥赛亚。
在 2014 年 ABC 连续剧《黑匣子》中,“耶路撒冷”一集(第 1 季第 5 集)的主角是一个被诊断出患有耶路撒冷综合症的角色,因为他在去以色列旅行期间突然变得非常虔诚。
2015 年 JeruZalem 电影中的一个角色被怀疑患有耶路撒冷综合症。
“耶路撒冷”是尼尔·盖曼 2015 年系列的第十二个故事,触发警告,围绕一位在度假时患上这种综合症的英国女性展开。她相信上帝正在对她说话,并最终逃离她的家返回耶路撒冷。
根据评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016 年关于该市早期历史的展览目录使用该综合症作为引言第一段的“组织隐喻”。
参考资料:
Bar-el Y, Durst R, Katz G, Zislin J, Strauss Z, Knobler HY. (2000) Jerusalem syndrom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6, 86–90. Full text Archived 2008-05-0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Kalian M, Witztum E. (2000) "Comments on Jerusalem syndrom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6, 492. Full text Archived 2011-07-1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Kalian M, Witztum E. (1999) "The Jerusalem syndrome—fantasy and reality a survey of accounts from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Isr. J. Psychiatry Relat Sci., 36(4):260–71. Abstract Archived 2017-12-2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Elon, Amos.Jerusalem, City of Mirrors. Little, Brown, 1989, p. 147. ISBN 978-0-316-23388-0
The Jerusalem Syndrome in Biblical Archaeology Archived 2012-01-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Fastovsky N, Teitelbaum A, Zislin J, Katz G, Durst R. (2000) Jerusalem syndrome or paranoid schizophrenia? Psychiatric Services, 51 (11), 1454. Full text Archived 2021-11-0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Fastovsky, Natasha; Teitelbaum, Alexander; Zislin, Josef; Katz, Gregory; Durst, Rimona (August 2000). "The Jerusalem Syndrome". Psychiatric Services. 51 (8): 1052–a–1052. doi:10.1176/appi.ps.51.8.1052-a. PMID 10913469.
Tannock C, Turner T. (1995) Psychiatric tourism is overloading London beds. BMJ 1995;311:806 Full Text Archived 2006-05-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Saner, Emine (2018-01-16). "What is Jerusalem syndrome?". The Guardi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8-05-21. Retrieved 2018-05-21.
"Jerusale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1-11-06. Retrieved 2018-10-28.
"Jeruzale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9-10-16. Retrieved 2019-11-09.
O'Hehir, Andrew (2015-03-08). "Neil Gaiman's 'Trigger Warning'". New York Tim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0-08-29. Retrieved 2020-05-21.
Namdar, Ruby, "400 Years of Jerusalem Culture" Archived 2016-12-0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 2016. The catalogue is titled Jerusalem: 1000-1400: Every People Under Heaven, edited by Barbara Drake Boehm and Melanie Holcomb. Retrieved 2016-12-0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