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冒犯的10个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8 0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这可能不是个人的
容易被冒犯的人的行为更多是关于他们的,而不是关于你的。尽管有人指责您冒犯可能会造成伤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人身攻击。

他们更有可能试图将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不安全感投射到你身上,而不是真正地指责你。所以,如果有人特别防备,尽量不要把它放在个人身上,你不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

2. 他们也容易焦虑

容易被冒犯的10个真相

容易被冒犯的10个真相

当一个人焦虑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试图控制周围世界的倾向。这通常会导致人们相信他们的真相是真相的正确版本,为他人的想法和意见留下的空间很小。

我们都曾处于压力大但完全无法接受他人建议的境地。当焦虑的人发现他们已经或正在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时,尤其如此。

所以,当有人告诉他们一些他们不同意的事情时,他们往往会变得防御,很快就会被认为是被冒犯和烦躁。

3. 他们正在受苦
痛苦喜欢陪伴,所以当有人很容易被冒犯时,他们似乎只是想把其他人都拉下来。但它不仅仅是抑制情绪。

敏感的外表背后是一个人如此敏感和容易被冒犯的原因。很容易把某人说成是悲惨的,但如果你看得更深一些,你会发现他们在受苦,他们在痛苦中,他们已经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社会孤立。

尽量保持耐心,并设法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4. 他们有不安全的依恋问题

容易被冒犯的10个真相

容易被冒犯的10个真相

随着我们童年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学会了通过父母的互动和教导与世界互动。那些拥有更健康童年的人往往会建立更好的应对机制,并学会如何向他人寻求他们需要的帮助。

然而,如果情况并非如此,孩子们就不会在世界上感到安全的探索。一切都感觉有点危险或令人不安,给这些人带来焦虑和压力。这种敏感性往往表现为反应过度。

那些有不安全依恋的人不知道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要求他们想要的东西,只是更容易让它看起来是别人的错并扮演受害者。

5. 他们没有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很容易被发现。他们总是寻求他人的认可而不是寻求自己的自我工作,并且很难摆脱小事。

不安全感使人们比平时更加​​敏感,更容易被冒犯。被冒犯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赋予了权力,这让他们让别人感到内疚,这让他们处于权力的位置。

怨恨和进攻是避免脆弱的机制,也是避免痛苦根源的真正问题的一种方式。

6. 他们需要同理心

容易被冒犯的10个真相

容易被冒犯的10个真相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同理心,虽然对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给予同理心确实更难,但这并不会降低他们的应得。善解人意并不意味着你需要解决别人的问题,它只是意味着多一点理解。

设定明确的界限,但允许自己成为哭泣的肩膀。试着了解他们来自哪里,并努力变得更有同情心。你不知道它可能会产生什么不同。

7. 他们可能自恋
另一方面是一个容易被冒犯但完全自我介入的人。无论你试图向他们抛出多少理智,你背诵多少事实,都没有推理。他们是对的,而你是错的。

通过直接被冒犯,他们关闭了任何有益的谈话,他们的信念对他们来说变得更加现实。

8. 他们想要关注
我们都喜欢时不时地发牢骚,事实上有时有必要从我们的胸膛中取出一些东西。另一方面,容易被冒犯的人喜欢抱怨,喜欢自己的声音,喜欢抱怨引起的关注。

由于很容易被冒犯,这是一种快速的方式,可以要求他人的时间和耳朵,并重述刚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可怕事情。虽然,十有八九,进攻从来没有那么糟糕,而且大多数人一开始不会认为它是进攻性的。

9. 他们实际上可能有权被冒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立面的世界中,无论您是婴儿潮一代、千禧一代还是 Z 世代,每个人都对其他人有自己的看法。当有人侮辱您、评判您或完全无知时,冒犯有时是一种有效且合理的感觉。

当发生合法冒犯的事情时,您有权感到不安,也没有人有权告诉您您太敏感而不能有这种感觉。

10. 他们的罪行是主观的
当有人被冒犯时,任何人都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贬低那种感觉。告诉某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侮辱或告诉他们他们不应该如此沮丧只会使他们的感受更加恶化。冒犯或侮辱的感觉本质上是个人的,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对某人很重要的不安全感或价值观。

当你伤害了一个容易被冒犯的人时,不要试图淡化他们的感受或免除自己的罪恶感。听听他们为什么感到被冒犯并考虑到这一点。真诚地道歉,以后尽量不要再这样做了。

显然,上述真理并非都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同时有几个。事实上,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敏感,这没关系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很快就将它们视为“雪花”而不予理会,使事情变得比他们需要的要多。实际上,我们都需要对彼此友善一点,并缩小不断扩大的鸿沟。

带着一点同理心,你可能会帮助比你意识到的更需要它的人。然而,这确实伴随着一个重要的警告,如果你真的冒犯了,你应该停下来。就像,现在。

参考资料:
Ames, D., Lee, Al., & Wazlawek, A. (2017). Interpersonal assertiveness: Inside the balancing act.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Hackney, H. L., & Cormier, S. (2017).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a process guide to helping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Additional readings as assigned by the Instructor.
Poggi, I., & D’Errico, F. (2018). Feeling offended: A blow to our image and our social relationship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心理迷与你快乐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加入微信群

服务时间:9:00-16:00

站长微信

← 微信

← QQ

Copyright © 2000-2024 心理迷 Powered by xlm.net ( 粤ICP备2021129462号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