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们的童年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电视剧《暮光之城》(the Twilight Zone)中的一集里,森尼韦尔养老院(Sunnyvale Rest Home)的一位老人认为,玩儿童游戏“踢罐子”(kick the can)可以让他找回失去的青春。看一群孩子玩游戏的理由休息回家,查尔斯·惠特利的言论,他的室友和终身的朋友本,“所有的孩子玩那些游戏,他们停止的那一刻,他们开始变老,”然后沉吟道,“好像玩踢可以保持年轻。”他决定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于是说服家里的其他居民(除了本之外)在半夜从窗户里逃出去玩一场踢罐子的游戏。当本获取的主任家,带他到前面草坪上停止比赛之前有人受伤,他们发现不是一堆破旧的老人拖着在草地上,而是一群孩子跑和玩世界上没有保障。
尽管森尼韦尔的居民从高龄到童年的转变发生在“模糊地带”,但华沙大学(University of Warsaw)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在现实世界中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了说服本和其他居民一起玩“踢罐子”游戏,查尔斯推测道:“也许青春之泉根本就不是喷泉。”也许这是看待事物的一种方式。一种思考方式。“华沙大学的研究开始探索这个question-namely,如果采用儿童的心理角度可以激活一个童年自我,让我们活在当下作为一个孩子而不是担心过去和令人担忧的未来作为成年人倾向于做。
心理学家将“时间视角”定义为一个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并确定了五种不同的时间视角维度:过去积极、过去消极、现在享乐主义、现在宿命论和未来。与童年最密切相关的维度是“享受现在”,它“与一种享乐主义、冒险和以快乐为导向的生活态度有关,这种态度带有高度的冲动,很少考虑一个人的行为的未来后果”(任何有过孩子的人都知道这种描述)。研究表明,衰老和“享受现在”的时间观之间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随着我们变老,我们失去了活在当下的能力。华沙大学的研究探讨了“激活童年自我”(即促使人们像孩子一样思考)可能会导致成年人更加沉溺于当下的享乐主义。
在一系列的四项实验中,人们完成了鼓励他们采用儿童视角的活动。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思考他们的童年,并写下关于那段时期的几段文字,而对照组被要求思考成年时期,并写下关于成年时期的几段文字。在第二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想象他们七岁时的情景,然后从当时孩子的角度完成句子;另一组则回想一年前的事情,并从那个角度完成句子。第三个实验探讨了内隐启动效应,而前两个实验则是外显启动效应。在完成一项语言处理任务的伪装下,参与者被要求写出30组单词,并创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其中15组词汇与童年有关,如“fun”、“holiday”和“naive”。“为了确定是否激活了童年的概念,在创造完句子后,参与者被要求填写空白字母空间来造单词,其中一些可以用来造与童年有关的单词。”对照组的参与者看到的是成年期的相关词汇。最后,在第四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采用四种视角中的一种:第一人称儿童、第一人称成人、第三人称儿童和第三人称成人(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控制条件)。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一张7岁儿童或成年人的照片。在实验条件下,参与者被告知采用照片中人物的视角,然后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完成关于人物的句子。在控制条件下的参与者被告知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并从第三人称视角完成关于此人的句子。
在每一次操作之后,参与者都从津巴多时间视角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中得到了15个项目的“现在享受”量表(被告知他们只是在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作为一项不相关研究的一部分)。然后他们被要求完成实验第一部分中一些“被遗忘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完成任务是否会让他们想起童年或者回到自己的童年,或者想起成年或者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经历。在所有四个实验中,无论是外显启动还是内隐启动,实验条件下的参与者对童年的思考更多,对成年的思考更少,并报告了比对照组更强烈的享乐现在时间观。研究结果表明,激活童年时期的自我,无论是通过思考童年还是富有想象力地接受孩子的观点,都会使人们“开始更多地活在积极的当下”。
这项研究的发现有许多可能的应用。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一个人的时间观可以被操纵的发现可能会在时间观治疗中被证明是有用的,在这种治疗中,那些因过度使用或未充分使用各种时间观而经历负面后果的人可以被指导“参与支持特定时间观的活动”。这项研究中促使参与者改变时间观念的操作方法,或许也可以转变为“补充正念技巧”的“干预方法”。
无论这项研究的用途是什么,结果表明,查尔斯·惠特利(Charles Whitley)说服森尼韦尔(Sunnyvale)的居民和他一起在草坪上玩“踢罐子”(kick the can)游戏是有道理的。像一个孩子那样思考,使他能够接受一种“享受现在”的时间观,在这种观点中,所有重要的是他和其他人玩游戏的现在时刻,不为过去烦恼,不为未来担忧。
参考:
Suszek, Hubert, Miroslaw Kofta, Maciej Kopera. “Returning to the Present Moment: Thinking about One’s Childhood Increases Focus on the Hedonistic Present.”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 January 2019.
Zimbardo, P. G., and J. N. Boyd.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6),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