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欧根尼综合征,也称为老年肮脏综合征,是一种以极度自我忽视、家庭肮脏、社交退缩、冷漠、强迫囤积垃圾或动物以及缺乏羞耻为特征的疾病。 受影响的人也可能表现出紧张症的症状。
该病症于 1966 年首次发现,并被 Clark 等人命名为 Diogenes 综合征。 这个名字来源于西诺普的第欧根尼,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愤世嫉俗者和极简主义者,据称他住在雅典的一个大罐子里。 他不仅没有囤积,而且还通过每天冒险前往集市来寻求人类的陪伴。 因此,这个同名被认为是用词不当。 其他可能的术语是老年性崩溃、普柳什金综合征(在果戈理角色之后)、社会崩溃和老年性肮脏综合征。 额叶损伤可能在因果关系中起作用(Orrell 等,1989)。
第欧根尼综合症(Diogenes syndrome)
房间里堆满垃圾
介绍
第欧根尼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囤积垃圾和严重自我忽视的疾病。此外,该综合症的特点是家庭肮脏、三段论、社会疏离和拒绝帮助。已经表明,该综合征是对患者所经历的压力的反应引起的。该综合征发展的时间跨度是不确定的,尽管它最准确地被区分为对晚年发生的压力的反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观察到患者具有异常的占有欲和杂乱无章的编译模式。这些症状表明大脑前额叶区域受到损害,因为它与决策有关。相比之下,也有一些被囤积的物品有条不紊地排列的情况,这可能暗示了脑损伤以外的原因。
尽管观察到大多数患者来自条件恶劣的家庭,并且许多人长期面临贫困,但这些相似之处并不被认为是该综合征的明确原因。研究表明,一些患有这种疾病的参与者有坚实的家庭背景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一半的患者智力水平较高。这表明第欧根尼综合征不仅仅影响那些经历贫困或童年经历过创伤的人。
他们对自己造成的严重忽视通常会导致身体崩溃或精神崩溃。大多数患有这种综合症的人直到他们面临崩溃的这个阶段才被识别出来,因为他们倾向于拒绝他人的帮助。
在诊断出患有第欧根尼综合征的患者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人格特征是攻击性、固执、怀疑他人、不可预测的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和对现实的扭曲感知。继发性 DS 与精神障碍有关。患者性格与该综合征的直接关系尚不清楚,尽管性格上的相似之处暗示了潜在的调查途径。
诊断
患有第欧根尼综合征的个体通常表现出收集主义、囤积或强迫症的迹象。大脑,特别是额叶受损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这种综合症。额叶特别令人感兴趣,因为众所周知,它们参与更高阶的认知过程,例如推理、决策和冲突监控。第欧根尼综合征往往发生在老年人中。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有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的重大功能问题。
管理
与确诊患者打交道在伦理上是困难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否认自己的状况不佳并拒绝接受治疗。医生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因此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必须决定是否强制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那些包括无法移动的情况,患者必须同意提供帮助,因为他们无法照顾自己。在这些情况下,医院或疗养院通常被认为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在接受护理时,患者必须以能够学会信任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方式进行治疗。为此,应限制患者的探视人数,并仅限于一名护士或社会工作者。一些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更好,而另一些患者对行为治疗或临终关怀反应更好。
住院后的结果往往很差。对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研究表明,大约一半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四分之一的患者被送回家,而另一季度则被安置在长期住宿护理中。在医院和疗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经常会再次复发或面临死亡。
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状况。日间护理机构通常成功地使患者的身体和情绪状态成熟,并帮助他们进行社会化。其他方法包括在患者家中提供服务,例如送餐。
历史
尽管“Diogenes”一词是由 A. N. G. Clarke 等人创造的,但该综合征的起源尚不清楚。在 1970 年代中期,从那时起一直被普遍使用。第欧根尼综合征被认为是大众媒体而非医学文献中更为突出的一种媒体现象。这种综合征的主要描述最近才被老年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提及。
参考
Cybulska, E; Rucinski, J (1986). "Gross Self-neglect in Old Age". Br J Hosp Med. 36 (1): 21–23. PMID 3535960.
Rosenthal, M; Stelian, J; Wagner, J; Berkman, P (1999). "Diogenes syndrome and hoarding in the elderly: case reports". The Israel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Related Sciences. 36 (1): 29–34. PMID 10389361.
Macmillan, D; Shaw, P. (1966). "Senile breakdown in standards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leanliness". BMJ. 2 (5521): 1032–7. doi:10.1136/bmj.2.5521.1032. PMC 1944569. PMID 5919035.
Clark, AN; Mankikar, GD; Gray, I (1975). "Diogenes syndrome A clinical study of gross neglect in old age". Lancet. 1 (7903): 366–368. doi:10.1016/S0140-6736(75)91280-5. PMID 46514. S2CID 44838574.
Cybulska, E (1998). "Senile Squalor: Plyushkin's not Diogenes Syndrome". Psychiatric Bulletin. 22 (5): 319–320. doi:10.1192/pb.22.5.319.
(01-28-2006) by Alicia M. Canto, in: "Uso y abuso de Diógenes"
Marcos, M; Gomez-Pellin, MC. (2008). "A tale of a misnamed eponym: Diogenes syndrome".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3 (9): 990–1. doi:10.1002/gps.2005. PMID 18752218. S2CID 45209151.
Cooney, C; Hamid, W (1995). "Review: diogenes syndrome". Age and Ageing. 24 (5): 451–3. doi:10.1093/ageing/24.5.451. PMID 8669353.
Orrell, M; Sahakian, B. (1991). "Dementia of frontal type". Psychol Med. 21 (3): 553–6. doi:10.1017/S0033291700022170. PMID 1946843.
Hanon C, P. C. (2004). Diogenes Syndrome: A Transnosographic Approach. Encephale, 30 (4), 315-322.
Reyes-Ortiz, C (2001). "Diogenes syndrome: The self-neglect elderly". Comprehensive Therapy. 27 (2): 117–121. doi:10.1007/s12019-996-0005-6. PMID 11430258. S2CID 41954393.
Clark, AN; Mannikar (February 15, 1975). "Diogenes syndrome. A clinical study of gross neglect in old age". The Lancet. 1 (7903): 366–8. doi:10.1016/S0140-6736(75)91280-5. PMID 46514. S2CID 44838574.
Cipriani, Gabriele; Claudio Lucetti; Marcella Vedovello; Angelo Nuti (14 December 2012). "Diogene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4 (4): 455–460. doi:10.31887/DCNS.2012.14.4/gcipriani. PMC 3553571. PMID 233934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