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有意识的情绪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过程中产生的
威廉·詹姆斯曾经问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情感?”从那以后,这个领域一直在争论答案应该是什么。特别的回答,以最简单的形式,是这样的:情绪是一种意识,意识到某些生物或心理上的意义正在发生在你身上。因此,这篇文章是专门针对有意识的感觉,而不是其他因素,有时也被情感理论家当作情感的元素。
把情绪定义为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意义的经历,这可能会让你想到基本情绪和非基本情绪之间的区别。前者被认为是生物性地赋予了大脑状态,而后者是心理上构建的。关于情感体验,不认同基本与非基本的区别,因为不相信情感是生物上与我们的大脑相连的。
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于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在研究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分裂脑病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这种情绪观。特别是,这些研究表明,有意识的内容采取了一种无意识产生的叙述形式。我们的解释与普遍的观点是一致的,由于卡尔·拉什利,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我们有意识的经验之前的过程。
拉什利观点的含义是,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有意识的经历,包括情感经历,我们需要做两件事:理解经历之前的无意识过程的本质,并弄清楚大脑是如何将这种无意识的过程转换成有意识的经历的。
为了便于说明,让我们把重点放在恐惧体验的无意识过程上。在存在潜在的身体伤害来源时,威胁的感官表征会产生许多影响,但其中有两个特别相关。首先,威胁信息将从感觉系统传递到皮层下区域,如杏仁核,杏仁核的激活将导致一系列后果,如行为(包括面部)反应,以及大脑和身体觉醒的增强。但是杏仁核和相关回路并不会产生有意识的恐惧体验。恐惧的感觉取决于大脑中威胁的另一种作用——激活你的“恐惧图式”。
在《焦虑与我们自身的深刻历史》一书中,提出,心理模式或图式是情感体验的无意识基础。图式是一系列概念上相互关联的记忆,而“情绪图式”是与你所知道的涉及情绪的特定情况相关的记忆。当你发现自己处于这种情况时,情感词汇就会作为相关记忆网络的概念锚。
因此,你的恐惧图式是你关于危险的个人记忆库,基于你一生中所有与危险有关的经历。它包括内隐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和自传体记忆,当你处于危险中时,它可以作为你的资源。皮层下防御生存回路的输出至少以两种方式影响图式:一种是通过触发大脑和身体的反应来激活有助于图式的记忆,另一种是通过增加觉醒水平,增加萌芽体验的强度。
被激活的记忆的特定子集将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并为你提供一个了解当前情况的基础,可能发生的后果,以及你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选择,因为你是谁。这个短暂的心智模式是倒数第二个非意识表征,先于发生在当下的意识体验。意识经验本身是对主动图式的无意识内容的一种内省的可达性叙述。因此,如果你以这种方式叙述,它就是一种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的无意识图式基础并不总是那么精确,以至于不能导致一种与普通情感标签明显相同的感觉。后者可能只在特定的情绪模式被收集的信息激活后才会出现。在此之前,你可能会意识到某种情况是不寻常的,根据你是谁,你可能什么都没有经历,或者你可能会感到一种不确定的感觉,或者可能是轻微的痛苦。随着收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或者环境发生变化,这些模糊的感觉可能会转化为焦虑或恐惧,或愤怒或嫉妒,或只是消散。
在科学研究中,恐惧常被认为是来自食肉动物的身体伤害的威胁。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害怕饥饿、脱水、极端温度、疾病或衰老带来的身体伤害。恐惧还包括来自社会欺凌、经济损失、政治信息、生存挑战等方面的心理伤害。每一种情况都会激活你恐惧心理的不同方面,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尽管人们有时会用相同的词来描述每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在用词上很马虎,有时恐惧家族的变体(恐惧、恐慌、恐惧、恐惧、焦虑等)在传达我们的感受时是不加选择的。
因为一个人的个人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的图式,处在相同情境中的两个人会有不同的恐惧体验。因此,恐惧和其他情绪是个人的——它们涉及到你。就像所有生物一样,你可以对危险的刺激做出行为反应。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处于危险之中,你就不会感到恐惧——“没有自我,就没有恐惧。”自我信息是建立在你的恐惧图式中还是涉及到你的恐惧和自我图式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因此,我们所谓的情绪状态取决于我们的大脑如何解释和标记发生在体验者身上的情况。当这个标签被用来与他人交谈时,我们将自己的经历与这个词的共同含义联系起来,不管这种联系是对是错。这有时会导致观察者,他们只能看到外在的行为,去质疑一个人的感受。但如果你在体验的那一刻感到恐惧,那就是你的感觉,不管它从外面看起来是什么样子。这种情绪的不可改变性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推测。这是一个基于行为和精神状态在大脑中是如何组织的结论。
如果像恐惧这样的情绪是个人的,为什么它们看起来如此普遍?普遍的是危险,而不是恐惧。每种文化都有描述其成员生活中重要事物的词汇。通过一个人的情感图式,一个人可以将他或她当前的经历与他人在类似的情况下,以类似的方式从相同的文化标签中获得的经验进行索引。实际体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但由于情感语言的文化传统,人们普遍认为实际体验是普遍的。因此,尽管你的情感模式,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叙述,是由你的经历所塑造的,你的文化和它的叙述也是你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许多情感词汇可以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文化中的人在使用这些词汇表达恐惧、愤怒、喜悦、嫉妒或骄傲时,会有与我们相同的经历。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大脑是如何认知情感经验的。但这里有个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像杏仁核这样的皮层下区域对行为和生理反应的控制比危险时的主观体验更重要,而主观体验与涉及前额叶回路的认知过程更相关。这些结果的一个含义是,当科学家测量人类或其他动物受到威胁时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时,他们并不是在探测产生恐惧情绪的神经回路。类似的谨慎也适用于其他情绪。
参考文献
Bartlett FC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rett LF (2017) How emotions are made.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Clore GL, Ortony A (2013)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OCC Model of Emotion. Emotion Review 5:335-343.
Ekman P (1993) Facial expression and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384-392.
Fehr FS, Russell JA (1984) Concept of emotion viewed from a prototyp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3:464-486.
Fiske AP (2019) The lexical fallacy in emotion research: Mistaking vernacular words for psychological entities. Psychol Rev (in press).
Gardner H (1987) The mind's new science: A history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Gazzaniga MS, LeDoux JE (1978) The Integrated Mind. New York: Plenum.
James W (1884) What is an emotion? Mind 9:188-205.
Lashley KS (1958) Cerebral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Research Publications -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36:1-4; discussion 14-18.
LeDoux JE (2015) Anxious: Using the brain to understand and treat fear and anxiety. New York: Viking.
LeDoux JE (2017) Semantics, Surplus Meaning, and the Science of Fear. Trends Cogn Sci 21:303-306.
LeDoux JE, Wilson DH, Gazzaniga MS (1977) A divided mind: observations on the conscious properties of the separated hemispheres. Annual Neurology 2:417-421.
Markus HR,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 Rev 98:224-253.
Panksepp J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 Press.
Russell JA (1991) Culture and the categorization of emotions. Psychol Bull 110:426-450.
Wierzbicka A (1994) Emotion, language, and cultural scripts. In: Emotion and Culture: Empirical studies of mutual influence (Kitayama, S. and Markus, H. R., eds), pp 133-196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