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原谅谁?为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5 01: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因素可能使我们更容易对别人宽容。

当某人犯错或越界时,是什么促使你决定对他从轻或从重?为什么我们要宽恕或不宽恕?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有无数因素影响人们如何对待罪犯。最近,研究人员强调了三个潜在的因素:实用性、亲密度和懊悔的迹象。

这对我有什么好处?

当同事在休息室里说你的坏话时,你可能会忍不住怀恨在心。但是找到宽恕可能会让你们在接下来的项目中更容易合作。最近发表在《进化与人类行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杂志上的一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我们的有用程度可能会影响我们原谅他们失误的意愿。

在美国和日本进行的三项研究中,参与者回忆了最近一个熟人、朋友或恋人对他们犯下的罪行。他们还报告了那个人在事故发生前在帮助他们实现工作、学校或人际关系目标方面的作用。这种被称为“感知目标工具性”的测量方法与参与者对越轨行为的原谅程度显著相关——即使研究人员考虑了亲密关系的影响。

日本神户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大坪洋介解释说:“人们对‘有用的’伴侣往往比那些‘没用的’伴侣更宽容。”他建议,希望得到别人原谅的人,“可能会想让自己对目标人有价值。”他补充道,类似地,培养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依赖对方,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对方——可能有助于一段关系中的双方防止小的人际冲突升级。

大坪文雄指出,宽恕一个有用之人的倾向可能显得物质主义或冷漠。但研究人员发现,目标工具性和宽恕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受害者对更有帮助的违反者的高度同理心所调节的。

束缚

人类有两种特别强烈的欲望:惩罚坏人的欲望和保护爱人的欲望。当这些驱动力出现冲突时——家庭成员、伴侣或亲密的朋友是做错事的人——我们该如何应对?

最近一篇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的论文试图找到答案。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参与者更倾向于假设他们会保护某个犯了道德过错的人——比如,通过向警察撒谎来掩盖他们的过错——如果那个人是他们的至亲而不是远亲。从轻微的(非法下载音乐)到严重的(偷窃;性骚扰)。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森·克罗斯是这篇论文的合著者,他说:“随着犯罪情节的加重,保护本能表现得更加强烈。”

他假设,当我们爱的人做了错事,我们对那个人的“图式”就会受到挑战。他说:“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好人、积极向上的人。”“我不必去想,‘我的妻子是好人还是坏人?’每次我看到她。”

但是当所爱的人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之后,他说,“我们需要完全重新定位我们的模式。”这可能是大的心理手术。他注意到,参与者报告说他们会独自处理他们所爱的人,例如口头上与他们对抗,而不向当局报告,这可能反映了他们试图解决内部冲突。

当两个人走得很近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相互关联,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开始重叠。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你决定要不要报道一个关系密切的人的时候,风险比陌生人高的原因之一。“那些决定不仅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Kross说。“他们也和你有关,因为你是谁,他们是谁。他认为,随着犯罪的严重程度以及潜在后果的增加,自我保护的本能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当这种行为很可能对那些最接近犯罪者的人产生不良影响的时候。

令人鼓舞的是,Kross和他的合著者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一种被称为“自我疏远”的方法——即参与者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考虑情况——降低了被报告的为犯下严重过错的所爱之人寻找掩护的倾向。他说,过去的研究表明,这种经常被用来帮助控制焦虑的方法在产生特别强烈的负面情绪的情况下最有效。“当犯罪行为严重时,引发的情绪会大得多。我们认为,在这一点上,保持距离确实有空间让人们重新排队。”

就像你说的那样

来自名人、政客、政府机构或企业的公开道歉常常被批评为生硬和不真诚,研究发现,事后很难得到公开的原谅。

一个更有表现力的懊悔的表现能帮助公开道歉的人传达他们道歉的真诚吗?在最近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伴随着哭泣或跪地等“具身懊悔”表现的公开道歉,会被参与者认为更加懊悔;道歉者也被认为不太可能再次冒犯,更值得同情。

“人们不应该只是说抱歉——他们需要表现出他们的歉意,”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家、论文的第一作者马修·霍恩西总结道。“穿着西装,读一篇优雅的演讲固然不错,但有时候,想要切入主题,就需要更原始一点。”

他解释说,无论道歉者是否真的更懊悔,非言语的表现通常被认为比言语表现更难以控制,因此也更真诚。“我们知道人们可以用他们的语言撒谎,但我们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人们的身体不会经常撒谎。因此,无论对错,我们认为非语言类节目泄露了比赛的秘密。”

但是,尽管有积极的影响,具体化的悔恨并没有对参与者报告的对冒犯者的宽恕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霍恩西认为,这并不能抵消从身体上表达悔恨的力量。“如果道歉能让人产生同理心,让受害者感到更安全,让他们感到被认可,这是很有力的东西——甚至在没有宽恕的情况下也是很有价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心理迷与你快乐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加入微信群

服务时间:9:00-16:00

站长微信

← 微信

← QQ

Copyright © 2000-2024 心理迷 Powered by xlm.net ( 粤ICP备2021129462号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