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觉:尴尬、羞耻和内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5 00: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反身性情绪的心理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尴尬、羞愧和内疚都是反射性的情绪——也就是关于自我的情绪。

尽管有一些重叠,尴尬、羞耻和内疚是不同的构念。

让我们依次看看它们。

尴尬

尴尬是当我们自己的某些方面或威胁要向他人揭示时的不舒服的感觉,而我们认为这种揭示很可能会破坏我们试图向他人展示的形象。

尴尬的潜在来源因情况而异,尤其是我们所在的公司。它们包括特定的思想、感情或性情;放屁或说脏话等行为;情况或状态,如鼻子上的斑点或脚上有臭味;财产,如我们的汽车或家;还有亲戚,比如我们的伙伴,犯罪的叔叔,好色的阿姨。

尴尬的来源不一定是在我们的计划形象之下,而仅仅是与之不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我们时髦的父母或精英的教育而感到尴尬。

羞愧

尴尬是对威胁到我们的投射形象但在其他方面道德中立的事物的反应,而羞耻是对在道德上应受谴责的事物的反应。

羞耻感通常在其对象暴露时被强调,但与尴尬不同的是,羞耻感也会附着在一个思想或行为上,这个思想或行为不会被他人发现,也不会被他人发现。尴尬有时会很强烈,但羞耻是一种更实质性的感觉,因为它与我们的道德品质有关,而不仅仅与我们的社会品质或形象有关。

羞耻感来自于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并发现它们达不到标准。如果我们的行为达不到要求,而我们又没有注意到,我们就会“蒙羞”或被要求注意——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瑟曦·兰尼斯特在《权力的游戏》中的耻辱之路。如果已经注意到了,我们不太介意,我们可以说是无耻的,或“没有羞耻”。

亚里士多德,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在他的辞藻中,说到羞耻也来自于,缺乏我们这样的人所共有的高尚品质,尤其是当这种缺乏是我们自己的过错,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败坏。

最后,我们可能会间接地感到羞愧,也就是说,与他人共同感到羞愧,或为他人感到羞愧,尤其是当这个人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我们的伴侣、兄弟姐妹或孩子。因此,即使是没有过错的人也会感到羞耻,尴尬和其他情绪也是如此。“地狱,”让-保罗·萨特说,“是别人。”

现在就试着把羞耻感表现出来。“羞耻”这个词来源于原始印欧语,意思是“遮盖”。羞耻的感觉通常通过在眉毛和眼睛上做遮盖的动作、垂下的目光和懒散的姿势来表达。羞耻感的其他表现包括一种温暖感或热感,以及精神错乱或麻痹。这些迹象和症状可以传达悔恨和悔悟,并在这样做,激发怜悯和原谅。

即便如此,我们可能更愿意隐藏我们的羞耻,因为羞耻本身就是可耻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尴尬的。

自尊心低的人对自己更苛刻,更容易感到羞愧。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会用责备或蔑视来抵御羞愧,通常是针对那些激起他们羞愧的人。这只会导致更深层次的羞耻,从而导致更低的自尊,打开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像某些政客那样,他们完全不再感到羞耻,这个恶性循环就可能被打破。

虽然过度的羞愧是有破坏性的,但轻微到中度的羞愧大多是一种有益的力量,激励我们过更有道德的生活

哲学家科斯蒂卡·布拉塔坦(Costica Bradatan)在《为思想而死》(Dying for Ideas)一书中写道:

…学习哲学的主要原因不是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而是对自己所处的状态有一种深刻的不满。有一天,你突然痛苦地意识到,你的生活中缺少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你的现状和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在你意识到之前,这种空虚就开始侵蚀你。你可能还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但你很清楚你不想要什么:保持你现在的样子。你可能会感到羞愧,甚至不敢称之为“存在”:你还没有真正地存在过。一定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用“助产士”这个词来形容他所做的事。通过使他周围的人接受严格的哲学,他正在使他们正确地存在。哲学与自怨自艾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它可能不是从惊奇开始的,而是从羞愧开始的。

内疚

羞耻属于一个人,而内疚则属于一个或多个行为、责备和悔恨。羞耻说:“我不好。内疚是说:“我做了坏事。”

更微妙的是,羞耻涉及到文化或社会道德标准的缺失,而内疚则涉及到个人道德标准的缺失。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对许多或大多数同行赞同的行为感到内疚,比如穿名牌服装、开耗油的车、或吃红肉。

羞耻和内疚常常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如此容易混淆。例如,当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内疚(内疚),同时,我们也会对自己感到内疚(羞愧)。

但正如我在我的新书《天堂与地狱:情绪的心理学》中所讨论的,羞耻和内疚是非常不同的情绪。羞耻是“自我中心的”,或者与我们想要的自我形象相冲突,高水平的羞耻与糟糕的心理功能相关。特别是,进食障碍和许多性障碍可以被理解为羞耻障碍,自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羞耻的防御。

另一方面,内疚是“自我合成的”,或与我们的自我形象相一致,而且,除了在极端情况下,如弑君的麦克白夫人,内疚要么与心理功能差无关,要么与心理功能差成反比。

面对同样的情况,自尊心强的人更容易感到内疚,而不是羞愧,更有可能采取纠正或弥补的行动。

参考文献

Aristotle, Rhetoric, Bk 2 Ch 6.

JP Sartre (1944), No Exit, Act I Sc. 5.

C Bradatan (2015), Dying for Ideas: The Dangerous Lives of Philosopher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心理迷与你快乐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加入微信群

服务时间:9:00-16:00

站长微信

← 微信

← QQ

Copyright © 2000-2024 心理迷 Powered by xlm.net ( 粤ICP备2021129462号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